admin 2024-11-20
161
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和修身养性的方式,最早起源于中国。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,能静心养性,把茶性与人的修养结合,通过以茶待客的茶道使人修炼羽化,以茶明心,提高品性。赋予茶以文化内涵,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。
喝茶。一人得幽、二人得趣、三人成品,茶道中必可不少的元素便是茶,而壶又是茶席上不能缺失的茶器。手工银壶深得喜欢喝茶和喜欢传统文化圈的文人雅士所喜爱。
铜包银玉兰花镶嵌壶
由茶和器而入的茶道,是一门生活化的细致的艺术。
茶有真香、有佳色、有正味。一壶好茶,泡茶的水最为关键。《茶经》道:"山水上,江水中,井水下。其山水,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。"《茶疏》又云:"精茗蕴香,借水而发,无水不可与论茶也。"
《梅花草堂笔谈·试茶》中有经典论述:"茶性必发于水。八分之茶,遇水十分,茶亦十分矣;八分之水,试茶十分,茶只八分耳。贫人不易致茶,尤难得水。"
汤瓶是点茶必不可少的茶具之一,其作用是烧水注汤。汤瓶的制作很讲究,"瓶要小者,易候汤,又点茶注汤有准,黄金为上,人间或以银、铁、瓷、石为之。"《大观茶论》说"古人品水,虽曰中泠、惠山为上,然人相去之远近,似不常得。"又说"瓶宜金银"。
茶圣陆羽对水壶有过精辟阐述:"鍑以生铁为之,洪州以瓷为之,莱州以石为之。瓷与石皆雅器也,性非坚实,难可持久。用银为之,至洁,但涉于侈丽。雅则雅矣,洁亦洁矣,若用之恒,而卒归于银也"。《茶经》此段详解纯银烧水壶之妙处:瓷和石很雅。但热传导太差,容易炸、碎,不易烧开水。更加,石头和粗瓷土气未去,流于观而疏于用。银做壶最为洁净,不会破坏茶的原味。
明朝许次纾的《茶疏》中这样写道:"茶注以不受他气者为良,故首银次锡。不受他气,即是洁净,银之本身,纯净无染。"
水为茶之母,器为茶之父。水和器的平衡,纠结于煮水器,这个平衡点,就是银壶。
银壶泡茶,茶汤会变得更好喝;涩减韵长,和顺温润,对茶叶的韵味香醇表现更充分。而银壶又不会改变茶本身的味道,它适合冲泡各种类茶,包括普洱、乌龙、铁观音、金骏眉、龙井、安化黑茶等。相比于紫砂壶最好一壶泡一茶的情况下,银壶因为不吸味,几乎不存在可以交叉泡茶的需求。银壶煮水泡茶可使水质柔薄爽滑犹如丝绢,口感喉韵更为细腻、柔软、甘甜、滑顺、圆润、饱满,不仅扬香性茶之气,亦可醒普洱茶抑或铁观音之味觉,这是其他器皿难以媲美的。
室静茶香。读上一本好书,品上一壶好茶,暂时忘却点点琐事,于一隙时间里,感受心中那份宁静,此时此刻,茶书聚香。
银本身是贵金属,做成银壶之后价格就更不那么亲民了,除了一些老银壶、手工银壶本身就是艺术品具有收藏价值因素外,银壶煮水、泡茶的确有着不可小觑的增色效果,具备紫砂壶、瓷盖碗难以弥补的优势。
让匠人为您定制,省去壶商层层加价。化银、锻打、下料。锤錾、錾刻、镌镂、釉色(做旧)、打磨、抛光
"以匠人之心,琢时光之影"。既融入传统技艺之精髓,又糅进匠人的妙想佳构,千变万化,蕴涵着古器的风采与神韵,呈现给世人流光溢彩的精致与典雅。
什么样的韵出自什么样的錾。錾花的工具是各种形式的錾子和手锤,錾子的样式有几十种之多,最常用的有平花錾、梅花錾、月芽錾、片錾、双线錾、麻花錾、单线錾、压花錾、冲花錾
什么样的美,出自什么样的锤。最终成品的精致与否,全凭工匠手中的功夫和长年累月的经验,控制錾刻的力度和角度。
订制一把属于您自己的银壶!
匠人手作之美,精工锻造。为这些银壶注入了灵魂,使其气韵生动,在方寸之间包含万千。材料昂贵,工艺不菲,决定了银壶之稀缺,价格之高昂。但当代茶人依然对银壶趋之若鹜,他们喜爱银壶的理由,和千年前的陆羽理由一致——至纯至净,疏导水气,又可以长久。
茶道高僧与文人多有深交,围绕茶事吟诗作画。千百年来,还有"禅茶一味"之说,亦有咏茶诗咏之。诗人陆容的《僧茶诗》曰:"江南风致说僧象,石上清泉竹里茶。法藏名僧知更好,香烟茶晕满袈裟。"茶与佛有缘,佛与茶不分,茶佛一体。
“夏月荷花初开时,晚含而晓放。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,置花心。明早取出,烹天泉水泡之,香韵尤绝。”一一沈三白《浮生六记》
到了冬季,又有收敛梅花上雪水的逸致:融雪煎香茗
择一早冬暖阳,唤三五知己围坐炉前,拭壶、燃炭、取水、投茶……
初冬,清寒,慢思茶。碧枝,青瓦,遍琼花。
如果当时新买的银壶,建议使用前就可以先用冷水清洗,然后用热水进行冲洗,再放些一般的茶叶冲泡一两次,这样即可消除新壶可能有的异味以及清楚残留的杂质。如果是使用了一段时间了,银壶长时间使用后会发黑,这正是纯度高的表现,不影响正常使用,需要用专门的拭银布来擦理,保持洁净。“其实如果我们每天把使用过的银壶外表都擦干,银壶外面是不容易氧化的。”另外,在泡养过程中,切不要太心急,千万不要用有细金刚砂颗粒的抛光布之类的材料擦,这样很容易伤及表面,留下划痕,从而破坏银壶质感。如若是长期不使用的话,就在擦拭后,用软布或者纸包裹并放在阴凉处保存。
养壶是茶事过程中的雅趣之举,其目的虽在于"壶",但真正的主角仍是"人"。"养壶"之所以曰"养",而不称"灌壶"、"喂壶"、"浇壶",正是因其"怡情养性"的特质。紫砂壶贵在养,银壶亦然。许多新手都不知如何养。其实银壶想要养得好,说简单不简单,但说难又并没有那么难。茶之道旨在怡情养性,所以养壶的方式亦应符合此一精神,循序渐进,戒骄戒躁,如此养成的壶才可温润可亲。
一把好的银壶不仅可供观赏收藏,亦可陪伴主人喝一生的好茶。一把好的银壶,只要保养的好,就可以世代相传,代代享受银壶养生的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