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创意名字> 正文

『追寻香格里拉』一口糌粑,一口酥油茶

admin 2025-02-02 167



追寻香格里拉

青藏高原东麓的迁徙史诗与流动对话


一口糌粑一口酥油茶

早期定居青藏高原的人们从引进抗旱能力极强的粟作,到更大范围传播和种植青稞,自然环境的选择,让他们在高寒条件下确立了以青稞为主,辅以豌豆、小麦等的农作物体系。而后,随着高原大规模的畜牧业的兴起,游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。农牧业互为补充的生产方式不仅增加了各自的抗灾能力,也让高原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获得有了保障,同时,因为单调饮食结构的缺陷被克服,人们的健康状况也得到提升。这也为高原独特的文化社会系统存在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。

伴随着青藏高原东麓地区的农、牧业演进与人群互动,以青稞-酥油(粮食-畜产品)为代表的农、牧资源互补体系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。饱含自然馈赠与农牧民生存智慧的糌粑和酥油,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“口粮”和“生计”。那再日常不过的“一口糌粑,一口酥油茶”,以及与之相关的饮食文化、生产加工、贸易买卖、医疗保健甚至礼仪习俗,融入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日常。



青稞酒

青稞酒,又名咂酒,藏语叫做“羌”,是以青藏高原特有的青稞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。青裸酒是青藏高原男女老少都热爱的饮品,婚丧嫁娶和节假日必不可少,它味道甘醇微酸,酒精度大致在10度左右。饮酒的酒器讲究材质的选用,银质的酒器一般用来向佛或尊贵的客人敬酒,木质的酒器供人们平常使用。

雕龙银壶酒具

现代

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藏

金运气四部银酒碗(一对)

19世纪

罗布林卡管理处

酒杯在婚宴等大型庆典中使用,来盛放青稞酒。直至今日,很多人家举行婚礼,必用这种银质或铜质的酒杯以示佳贺。

糌粑

青藏高原生活的农牧民,将青稞制成的糌粑作为主食。它食用方式多样,携带方便、易于保存又能抗饥御寒的特性,充分契合着当地的气候环境与生产生活。食用糌粑,需将炒制后的青稞磨面,与少量酥油、清茶、甚至曲拉(奶渣)、麻蕨(人参果)调合揉捻。人们不论身在何处,只要怀揣木碗,腰束汤古(羊皮糌粑袋),便能想吃就吃。

皮质糌粑口袋

1873年

云南肯公聪本茶马古道文化博物馆藏

为了能便携的食用糌粑,放牧时使用名为“撒达”的褡裢形状的两个小羊羔皮袋(或用细羊毛线编织而成),内装糌粑、曲拉、酥油和糖。另有称为“汤古”的专门揉制糌粑的皮口袋,用制熟的羊皮或獐子皮做成,一般较小巧,揉制一次糌粑可供一人或数人食用。用“汤古”揉糌粑时,先装入糌粑粉,后放入酥油、茶水和其他辅料,在袋内揉搓均匀后取出糌粑坨食用。

糌粑盒

云南省博物馆藏

该糌粑盒造型独特,区别于普通糌粑盒的圆塔造型,通身以红黄黑为主色,通体纹饰、造型、颜色都颇具彝族漆木器风格。

高足影青瓷碗

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馆藏

因瓷碗珍贵且易碎,人们外出时有将碗揣在怀里的习惯,从而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碗套,有藤、竹、羊毛编织的,也有用金、银、铜打造的。碗套的材质、图案、工艺一定程度反映了制作者的手工技艺,以及持有者的身份地位。

酥油茶

酥油茶是雪域高原重要的混合饮品,滇、川两地阳光雨露发酵而成的茶,雪域盐湖自然原生的盐,高原牦牛奶制作的酥油,经由茶农的指尖、牦牛的驮子、牧民的双手,辗转相遇在高原人家的灶头、僧人诵经的大殿。贯穿高原人民生命轨迹的酥油茶,不仅是适应高原环境的必备“良药”,也是家庭社交、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。

左景泰蓝铜执壶清青海省博物馆藏

中铜茶壶清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馆藏

右尼西黑陶酥油茶壶云南省博物馆藏

茶壶一般用于盛放打好的酥油茶、清茶或奶茶,饮用时再盛入各自茶碗中。茶壶往往为敞口,细颈,圆腹,容量大的同时细颈的设计也可以减缓壶内热量散失。酥油茶壶有陶、铜、铅、银等不同材质,造型装饰往往与当地工艺、文化关系密切,如川西甘孜州与滇西北迪庆州都常见黑陶制成的茶壶。饮用酥油茶碗则与糌粑食用为同样的碗。

一组酥油茶壶,来自青海、川西、滇西北三个区域,它们形制相似,都是典型的酥油茶壶,材质和工艺却不同,左一为景泰蓝工艺、右边则是以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“藏族黑陶烧制技艺”制作,这一支壶为尼西黑陶壶,尼西乡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市西北部,是云南重要的黑陶产地,尼西黑陶技艺是“藏族黑陶烧制技艺”中的代表。

追寻香格里拉——青藏高原东麓的迁徙史诗与流动对话

2023年12月28日—2024年4月28日

云南省博物馆一楼临展厅

整理:杨粟摄影:杨成书等

审核:叶之声

同类文章
  • 最新文章
  • 热门文章
  • 随机阅读
友情链接